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調研報告

關于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12-31 00:00:00 瀏覽:17554 次
【字體大?。?a href="javascript:doZoom(20)">大

社會法制委員會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步伐,8月上旬,市政協副主席楊丘遠牽頭,組織社會法制委員會部分政協委員,對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展情況進行調研摸底。調研組采取查閱資料和召開座談會的方式,聽取了統計、人社、科技、衛生、教育、環保等10多個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關于小康社會指標設置、進展程度和存在問題等情況的通報。在認真聽取各有關單位情況通報的基礎上,委員們對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設置和如何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進行了協商討論?,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實現小康進程情況

對照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中6大類23項指標,經相關部門認真測算,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有9項指標達到2020年全面小康標準值(以下簡稱標準值),4項指標預計2015年前能達到,10項指標需要市委、市政府予以重視,力爭盡快實現。

1、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近年來,我市圍繞建設“三個天長”,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突出招大引強和全民創業,不斷壯大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2012,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億元,總量位居全省一類縣第6位;人均GDP33284,高于標準值1884元。

2、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近年來,我市以重點城建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掀起新一輪城鎮建設熱潮,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和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中心鎮建設得到加強,全市4個鎮被列為全省擴權強鎮試點鎮,5個鎮被授予全省產業集群專業鎮稱號。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已有1.3萬戶農民在集中居住點建房,近4萬人遷入新居。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全市城鎮化率為53.9%,2012年估算達57%,預計2015年可達到標準值(≥60%)。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30.08平方米和32平方米,均已超過標準值(≥27平方米)。

3、節能減排扎實推進,資源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加強環境監管,環境違法行為立案查處率達100%。加大了環衛設施投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項目一期提標、二期擴建項目建成投運,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一庫區投入運行,南市區、經濟開發區垃圾中轉站和永豐、冶山、鄭集垃圾轉運站建成使用。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均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其中單位GDP能耗折合標準煤為0.4/萬元,遠低于標準值(≤0.84/萬元)。

4、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我市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參保人數和總量均位居滁州市第一,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87.6%,預計2015年可達到標準值(100%)。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多年控制在3.8%以內,提前達到標準值(≤6%)??萍紕撔铝Χ炔粩嗉哟?,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6%,高于標準值(≥2.5%0.1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為104%,預計2015年可達到標準值(100%);人均受教育年限10.5年,超過標準值(≥10年)。城鄉衛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18/00,達到標準值(≤12/00);居民平均預期壽命76.3歲,比標準值(≥76歲)高0.3歲。

5、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近年來,我們堅持抓好民主法治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天長。積極支持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工作,認真研究人代會議案、政協提案和社情民意,充分采納意見和建議。大力加強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連續14年保持全省“平安縣市”稱號,榮獲全國首批創建法治先進市()稱號,成為滁州市唯一獲省、國家雙表彰的縣市。實現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社會安全指數達149%,超過標準值(≥100%)。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市小康建設實現程度總體良好,但少數指標如果按照目前速度,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仍存在一定難度。

1、產業層次亟待提升。當前我市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要素配置向二產集中,三產增長相對較慢。2012年,我市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20.2%,比滁州市低7.7個百分點,比全省低12.5個百分點。要達到標準值(≥50%),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2、文化建設進程緩慢。目前我市文化產業規模偏小、缺乏龍頭帶動,增長緩慢。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2%(高估),與標準值(≥5%)相差3個百分點。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為12%,與標準值(≥16%)相差4個百分點。

3、資源環境方面尚存不足。雖然我市資源環境質量指數已達94.4%,但距100%的標準值要求還有差距。如:雖然我市空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仍有29API指數較高,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時間段主要集中在農忙季節(焚燒秸稈引起)。我市為宜農丘陵地區,森林覆蓋率與全面小康23%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4、部分監測指標無法測算。由于歷史原因,我市沒有建立專門的城鄉調查隊,這樣使得現行的統計監測體系,很難獲得諸如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等指標數據,嚴重影響了我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程度數據的把握,也無法測算實現目標值的時間。

三、關于今后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十八大部署,全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現在起到2020年,只剩8年時間。我市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陣,要確保在全省縣級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還要提前。

1、以建成全面小康為目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財政、統計、經信、住建、衛生等小康評價指標相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并按照監測指標涉及的六個大類,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定期研究分析全市小康社會建設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分層次制定全面小康建設規劃,按年度分解細化指標,并建立由發改部門牽頭,統計等相關部門組成的監測網絡,特別是盡快成立與滁州市國家調查隊相對應的天長統計調查隊,加強對相關指標特別是暫無統計數據的指標的測算和監測,及時準確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實現進度,為市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2、堅持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講靠的是發展,為此,要繼續動員全社會力量,凝心聚力,把轉型跨越、提升經濟總量質量作為當前最根本任務,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堅持招商引資不松勁,堅持全民創業不放松,在加快項目建設、培植龍頭骨干企業、打造特色產業和品牌基地上下功夫,努力實現“省內爭先進、奮力沖百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3、圍繞現代服務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實施現代服務業“提速倍增”行動計劃,按照《天長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財政扶持等機制,促進我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大提升。依托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生產要素市場,加快培育和引進金融、信息、商務、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多種經濟成份投資商貿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建材大市場、金屬材料交易市場、儀器儀表交易市場等專業性市場。注重依托高郵湖、金牛湖等生態資源,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形成具有天長特色的旅游產業。

4、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用好文化強市專項資金,重點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創意文化產業、品牌文化建設、文化產業招商推介以及文化藝術作品創作等。以扶優扶強扶特為目標,選擇一批有牽動性、示范性、成長性的文化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促其上規模、上臺階、上水平。深入挖掘“孝文化”、紅色旅游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工業文化等內涵,加快文化館、大劇院等重點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

5、持續加強生態建設。強化對國控、省控和市控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排污企業。加快推進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用煤大戶實施煤改氣,提高天然氣在城鄉普及程度。學習周邊江蘇縣市做法,加大對秸稈焚燒查處力度,對發展生物能源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從根源上解決好秸稈處置問題。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作用,提高城市污水管網收集率,加快推進秦欄、楊村等重點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扎實推進“森林增長”工程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在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的同時,做好招商選資,嚴防高耗能、污染大的企業進入我市。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Document 日本高清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