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調研報告

《關于天長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2-07-28 14:48:59 作者:網站管理員 瀏覽:17263 次
【字體大?。?a href="javascript:doZoom(20)">大

關于天長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情況

調研報告

 

5月下旬以來,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對我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委員們通過聽取建設情況介紹、實地調研考察和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一、示范區建設情況及成效

我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自2021年被批準創建以來,緊緊圍繞“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和數字化”,實施產業布局和項目示范,堅持以糧為主,實行種養結合,推進養殖業、特色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優化項目布局,全產業鏈建設穩步推進。以打造中部糧食主產區精品示范為目標,積極開展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綜合示范,探索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產加銷一體化高效發展的路徑和模式。依托水稻和芡實兩大主導產業,強化要素聚集,初步完成了“一心、四園、兩區”的空間布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主導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2、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成果引進轉化。注重創新載體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先后與揚州大學、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院士工作站、產業體系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芡實研究所等平臺10個,開展多形式的政產學研用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并引進高級職稱以上的農業專家15名,參與示范區技術的頂層設計和研發應用。培訓農村實用人才250多人,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負責人和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500多人,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

3、注重品牌建設,示范輻射作用明顯。已打造“天長大米”和“龍崗芡實”兩個知名農產品區域品牌,其中“龍崗芡實”獲批安徽省知名區域公用品牌;獲批天長三黃雞、千秋山羊兩個農業科技成果品牌;獲批綠色、有機農產品數量60多個。初步建成城鄉融合、產園融合、產村融合、產業融合、要素融合的天長農業經營模式品牌和全產業鏈生產智能化、經營網格化、服務在線化、管理數據化的智慧農業天長品牌。

4、加大資金投入,整體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市政府出臺了優先保障扶持建設管理辦法,加快建立部門內資金整合機制,推動部門間統籌資金使用,促進各部門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納入同一資金池,集中下達、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同時強化金融服務傾斜支持,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通過財政投入撬動,加強對社會資本投資的規范引導,2021年社會資本投入達到30億元。同時,注重加大對示范區土地、水利基礎設施和大型農業機械等基本要素的扶持力度,確保了示范區項目的有序推進。形成了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以大通、張鋪、汊澗、銅城4家滁州市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骨架,永豐、楊村、大通等7個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40多個特色農業園為軀干的示范體,建成優質水稻生產基地45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70萬畝,畜禽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規模穩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時間短、任務重、難度大,對標農業現代化目標任務和聚焦重點、突出特色的建設要求以及示范引領“五化”標準,目前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1、基礎設施配套有短板。各種水利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土地碎片化現象依然存在,高標準農田的推進需要加快。

2、綜合管理服務不夠強。現代管理模式有待探索和不斷完善,社會化服務組織還不夠健全,特別是農機配套服務社會化水平還不夠高,服務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3、激勵政策扶持要跟進。重點是對糧食、芡實等主導產業生產亟需的大型機械、烘干、儲運設備補貼政策傾斜力度還不夠,對涉農保險優惠扶持力度還需要加強。

4、綜合示范內容需拓展。綜合示范點還不夠多、面還不夠寬,全方位、高起點、多層次的示范效果還不夠明顯。

三、下一步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為盡早將我市打造成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探索出一條江淮地區農業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合作化生產的示范典型和可復制模式,必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到黨的領導、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農民主體上。為此,我們建議:

1、繼續“輸血”,基礎設施做“精”。圍繞“一心、四園、兩區”,突出功能定位,劃定配套區域,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水利設施提升和智慧農業建設進度;政府在加大示范區重點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和財政扶持力度基礎上,要督促各涉農部門最大限度爭取上級涉農資金并整合后用于示范區創建;各鎮街也要結合實際,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示范區建設;同時進一步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示范區項目建設。

2、注入“元氣”,服務保障更“細”。積極引進農業高層次人才,充分借助外智和發揮本土人才作用,組建專家庫,對上規模的農業實體實行一對一定點幫扶;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塑造在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品牌和科技典型,以科技支撐示范區的良性、健康和快速發展;加快培育發展精準農業、生物農業、智慧農業和服務都市農業全產業鏈,培育高端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營銷基地;設立不同產業、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區域的市級農村創業示范基地,孵化涉農創業主體,建立農村創業創新初始項目申報評審機制,對優秀農村初始創業主體根據規模實行專項定額獎勵。

3、增加“營養”,特色產品求“新”。市本級制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糧補標準,重點加大對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扶持;對于新建和“天長大米”、“龍崗芡實”、天長三黃雞、千秋山羊等品牌相關聯的特色產業和亮點項目,在建設初期就給予政策性引導和專項資金扶持;通過“雙招雙引”,著力促進生產端和市場端的雙向聯通、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4、強壯“筋脈”,產業鏈條延“長”。在抓好主導產業示范建設的基礎上,注重節能、節水、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等生態示范,以及脆弱生態保護生態重建和修復示范;針對畜禽、水產品、糧食等食品安全方面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綜合示范等,進一步提升示范層次,豐富示范內容,做到高屋建瓴,擴大綜合示范影響力;依托國家產業園集聚區和今麥郎皖東食品小鎮,加快延長產業鏈。

5、疏通“經絡”,形成動力之“源”。建立示范區聯席會議制度,市財政、水利、自然資源規劃和有關鎮街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支持示范區各項建設;制定完善工作考核機制,用好督導考核這個利器,建立責任清單和工作臺賬,定期開展跟蹤評估和專項督查,把督導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層層壓實各地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Document 日本高清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