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6月,市政協經濟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楊朝暉的帶領下,先后深入我市兆隆紙業、超隆光電、富安電子等企業,通過看現場、聽介紹、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我市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下簡稱“三化”)發展工作情況和存在問題,結合周邊經驗和我市實際,討論形成了幾點工作建議?,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我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論斷,將推進“三化”發展作為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積極引導,穩妥推進,努力加快全市工業企業現代化進程。一是開展了系列學習培訓。2018年以來,市經信局和市工商聯圍繞“三化”發展工作,先后舉辦6次培訓班、兩場高規格講座,受訓企業負責人達到550人次。二是出臺了扶持激勵政策。市政府就“推進智能制造”、“推進機器換人”、“推進數字賦能”等“三化”發展工作,兩度制定完善激勵政策,并于2022年首次將企業數字化轉型納入工業強企表彰范圍。三是培育了標桿樣板。市經信局積極向上申報技術改造項目,已建成并獲認證的省級智能工廠2家(安徽電纜、英發睿能)、省級數字車間數字化車間5家(今麥郎飲品、天康醫療、長榮光纖、天康集團、富安電子),這些企業分布在我市主要支柱產業,對同行業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四是看到“三化”發展初步效果。通過“三化”改造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據統計,7家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車間,數改后停機時間平均減少50.43%,用工平均減少 40.51 %,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11.93%,單位產值能耗平均降低19.69%。屬于我市耗能排放大戶的兆隆紙業,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對供熱系統及生產線開展數字化改造,日生產效率提高8%,單位能耗減少25%,用工減少25%,僅工資一項每年就可節省支出1000萬元左右,并實現了安全和環保常年無事故。
二、存在問題
盡管我市“三化”發展取得出現了好的苗頭,但是調研組通過與企業交流以及與周邊地區比較,認為我市“三化”發展工作還處于處于萌芽發端、剛剛起步階段,前景廣闊,但不少問題需要加快解決。
一是認識不足。重量輕質、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改造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大家對“三化”發展認識不深,還沒有將“三化”發展上升為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來對待;不少企業認為“三化”發展工作是“錦上添花”,還有少數企業認為是“趕時髦”,總體不夠重視;社會層面對“三化”改造蘊含的商機和產生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商、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等生產服務行業也在我市尚為空白。
二是謀劃不深。我市工業化程度雖然處于全省縣級前列,但在“三化”發展方面隨大流,沒有跳起來摘桃子拼勁,滿足于省里的一般性要求推進工作,對標長三角先進地區做得不好。如對“三化”發展工作沒有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詳細行動計劃,沒有整合專項政策體系,沒有建設大家抓的工作機制。目前開展的標桿企業培育、緊缺人才引進、產業工人培訓、信息技術服務商招引方面動作不多,主管部門推進此項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三是服務不優。政府及相關部門缺少專業力量,不具備“三化”發展的分析診斷能力,各支柱產業“三化”發展重點不清、環節不明;主動開展“三化”改造的企業,技術力量不足,缺少第三方機構的輔導服務,投入不盡合理或不敢投入;“三化”發展的常態培訓機制沒有形成,企業不僅缺少工程師和技術領軍人物,產業工人素質難以適應工作要求。
四是投入不足。有的企業認識高、有想法,但是資金不足;有些企業熱情不高,資金沒有用在刀刃上,“三化”改造投入不大;政府出臺的激勵措施在智力支持、金融扶持、紓困服務等方面仍然不夠有力。
三、工作建議
去年4月,省長王清憲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要求全省打造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實體經濟發展筑勢賦能。今年4月2日,省發改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安徽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了全年打造200個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工作任務。“三化”發展大勢已成,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三化”發展方面要爭取領跑安徽。工作建議如下:
一要在營造氛圍上用真功。經合組織報告顯示,美國、英國、歐盟等80%以上的經合組織成員國先后發布了產業數字化轉型戰略和行動計劃。在國家出臺的《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的推動下,浙江全域開展數字化改革三年行動,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革更是風生水起;周邊南京、淮安等地紛紛把“三化”發展作為企業必修課,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并提出“十四五”實現“智改數轉”規上工業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可以想象,如果我們錯過這輪機遇,幾年以后,我市工業現代化水平就會明顯落后,競爭力將會明顯下降。我們要將“三化”發展的緊迫意識向社會各界傳遞,切實增強工作緊迫感。一是組織推廣活動。圍繞主導產業,舉辦不同產業“三化”優秀案例和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標桿觀摩交流,開展現場觀摩、供需對接等活動;二是開展廣泛宣傳。充分利用各級新聞媒體、融媒體等“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開展政策解讀、交流培訓活動,廣泛宣傳示范標桿企業典型做法和成效;三是主動融入長三角。充分發揮好長三角地區天長商會的作用,主動對接產業聯盟和商會聯盟,組織本土企業家前往長三角先進地區觀摩學習。
二要在系統推進上出實招。一是明確一個目標。建議在省里提出的億元以上企業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參照友鄰儀征市提出的工作目標,即到2024年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顯著提升,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0%,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85%,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95%。根據這一目標,抓緊制定梯度推進的若干年行動計劃,并以強有力的督查考核機制來加以推進。二是整合一套專項政策。將分散在各部門且有利于“三化”發展的設備更新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創優獎勵政策、人才政策、融資政策、招商政策等進行歸集合并,參照周邊經驗進一步加以完善,制定推動“三化”發展的專項政策,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抓手;優化調整現有的激勵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補貼政策,加大對企業添置數字化接口設備補助,減少或停發普通設備補貼等。三是打造一個聯盟。促成滁州高新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業服務機構、天長市工業學校以及我市各產業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組建天長市工業企業“三化”發展產教聯盟,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和師資優勢、工業學校辦班經驗以及專業機構的服務經驗,源源不斷地為我市工業培訓“三化”發展管理人才和產業工人隊伍。
三要在主攻重點上求突破。一是實施數字畫像診斷工程。通過政府采購,遴選一批優秀診斷服務機構,分行業、分規模、分階段為工業企業開展“數字畫像”診斷服務。根據企業數字化所處階段、瓶頸問題、轉型需求,形成個性化診斷報告和解決方案,建立“一企一檔”數字檔案,強化“診”與“改”相銜接,提高診斷方案轉化實施率。二是再建一批樣板。加快構建“三化”服務支撐體系,建立市級制造業“三化”服務商數據庫;圍繞“減人、提質、增效、節能、減排、安全”等企業急需優化的產銷環節,因企施策,一企一案,抓住“急需”“關鍵”,在各主導產業內分門別類繼續打造一批標桿企業,為全市工業企業提供更多看得見、可復制的示范樣板。三是搭建一個平臺。整合智能制造服務資源、軟件資源、政策資源等,探索搭建區域級工業互聯網,推動工業企業、現代生產服務企業互動融合、資源共享、價值倍增。
四要在解決難點上抓提升。一是把好準入關。探索建立新上項目數字化評價機制,力求做到能“數”則“數”,支持新建項目高標準建設智能工廠(車間);推動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在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時,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商、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等信息技術企業開展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攻關;對新上“兩高”行業企業特別是化工企業實行“三化”一票否決,防止將來走回頭路、炒夾生飯。二是強制推進改造一批。借鑒淮安做法,在現有的“兩高”行業特別是化工企業中強制推行“三化”改造,在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和安全發展中搶占先機、排除重點隱患。三是開展數字園區升級行動。將園區數字化升級列入“一區六園”特別是滁州高新區改造提升的重要內容,提高園區數字化治理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基礎電信運營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等組建聯合體,推動園區產業鏈企業整體數字化升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